热评 | 特朗普再放狠话,中国企业如何极限生存?
中美贸易博弈的硝烟再次升腾。
在特朗普抛出无差别伤害的关税政策后,中国等国家迅速进行反制,国际贸易被筑起了层层壁垒。
4月7日深夜,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出“最后通牒”,要求中国在24小时内撤销34%的对等反制关税,否则将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50%额外关税,并终止所有双边谈判。
国际贸易,本来是各国利用资源禀赋优势,各展其长,互惠互利的好事。而一旦筑起关税壁垒,必然是两败俱伤。正如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》的教训——当关税超过60%,全球贸易将腰斩,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。
《人民日报》也对当前的环境做出了预警:“面对美方的多变易变、极限施压,我们没有关上谈判大门,但也不会心存侥幸,而是做好了应对冲击的各种准备。上下同欲者胜,风雨同舟者兴。”
显然,中国企业会在这轮的关税大战里,承受巨大的“系统性冲击”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,并不是独立的存在,出口和投资、消费有相当大的联动关系。考虑到这一点,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,其实根本没有做好“极限生存”的准备。
穆胜咨询的建议是——如果考虑到系统性风险,各行各业的蛋糕都可能变小,那么,企业应该将效能(人效和财效)累积到极致,只有如此,才能在严苛的经济环境中“活下去”“剩者为王”。
如何才能创造最高的效能呢?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三件事:
一是战略解码。
企业必须清楚一个事实,大量的部门、团队或员工所做的事情其实与战略和经营无关,并不产生价值。对于这类组织建制,企业支出的成本和费用都是不划算的,他们是效能的最大杀手。
一直以来,绝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都是停留在纸面的澎湃口号,落地性极差。正因为战略不靠谱,按照这些企业的传统,从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绩效的过程就是一场闹剧,绩效考核最后也是平均打分,基本“都选B”。问题是,现在的企业还应该花钱买那些“都是B”的结果吗?他们要的是不是战略的落地?他们的钱都要花在买关键绩效上!
要解决这个问题,企业首先要梳理战略,而后要进行战略解码。一旦认真完成这个过程,企业就会发现,哪些组织建制是核心,哪些是外围,哪些是必要的,哪些是多余的。如果他们在战略解码之后能够硬碰硬地考核,他们又会发现,哪些任职者是称职的,哪些任职者其实一直在划水。
二是组织变革。
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金字塔组织的传统模式。这导致大企业病严重,部门墙、隔热层、流程桶、KPI真空罩,一个都不会少。这样的组织模式导致“收入成本化,成本费用化”,是企业浪费的根源。
改造、优化、升级组织,是当下企业性价比最高的工作,因为组织设计导致的浪费是最容易清理的。做激进点,把企业推向平台型组织,这种组织建制极度共享的模式必然是最紧凑、最敏捷的;做保守点,也应该对现有的金字塔组织进行“组织精炼”。
其实,在穆胜咨询的视野里,大量企业都存在组织设计的低级错误。这些组织设计并不是科学方法的结果,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“顺其自然的妥协”。换言之,这种设计的现状并不是为了追求效能,而是为了划分地盘,分封藩王。大多老板知道这个情况,但他们默认自己是可以接受的,毕竟,他们也享受了成为权力中心的快感,而在以前的红利时代,他们有底气可以支出这个成本。
但现在,如果外部红利消失,老板们还愿意为了这份“当皇帝的感觉”买单吗?如果外敌将至,是不是首先要考虑生存?在过去,企业喊出了太多“组织创新”“重新定义组织”的口号,但行动上却是一些隔靴搔痒的花招。现在,该做点正事了。
三是人效管理。
在过去的经济增长期里,大量企业沐浴红利、飞速发展,以至于他们海量投入了人力资源。过去,他们并不计较投产比,习惯了用大投入来换大回报;而现在,每个企业都要开始算细账,计算投产比。于是,人效成为了所有企业关注的焦点。
人力资源的投入不仅仅形成人工成本,还会牵动其他的成本费用。按照穆胜咨询的一项研究,在有互联网标签属性的企业里,人效每变动一个单位,财效同向变动4.33个单位。显然,抓住了人效,就能抓住财效,人效是提升企业整体效能的钥匙。
其实,如果以人效来考核前台业务部门,甚至中后台职能部门,我们又会发现大量的水分,而后则可以把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,放到那种投产比最高的领域。如此一来,编制和人工成本降下去了,但产出却增加了,人效自然能够产生明显优势,而这种优势,就是企业在面临竞争时的底气。
过去,企业对于人效的态度也是暧昧的。老板认为提提人效可以让企业挤出点水分,HR则认为人效可以作为一个新概念来关注,做出成绩了更好,做不好也无所谓。但现在,人效管理就是企业生存的救生圈。这样说吧,哪个清醒的企业老板现在不关注人效,不把人效作为人力资源部的主要工作交付?
上述三类工作,企业有必要选择其一,尽快启动。但考虑一种更直接的思路,三类工作其实都可以从激励切入。
“战略解码”是让部门、团队和个人承接有战略意义的绩效任务(KPI),后续必然是紧跟考核激励的;“组织变革”是根据战略的方向,设计匹配的组织,让部门、团队和个人能尽量对经营业绩负责,其目的就是指向考核激励的;“人效管理”实际上是从效能(投产比)的角度进行考核激励,要求各个部门和团队开拓思路,对人力资源的转化率负责。
考虑上面的思路,企业有必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激励机制。在经济寒冬里,有没有设计好规则,把钱尽量分给为企业创造绝大多数价值的少量奋斗者?还是依然采用传统的大锅饭模式,在绩效考核平均给之后,进行万年不变的固薪分配?
其实,在特朗普用关税施压掀起贸易大战之初,中国企业老板的认知已经决定了他们生存的概率。红利时代成长起来的老板们,最终会因为认知而倒在寒冬里,而寒冬中也会造就一些真正的伟大企业,他们“剩者为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