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点 | 做人效不看行业数据,我不是很理解

不少HR朋友都在关注人效,但大家关注人效的方式普遍都很局限,无非是计算出自己企业的各种人效指标,再和自己的历史水平进行比较。比较出来的结果也很好解释:如果人效提升了,那一定是业务好或者人力资源工作做得好;如果人效降低了,那一定是当前遇到了业务发展的困难,必须要给予人力资源部更大的管理权限。

 

坦白讲,我们遇到的90%以上(可能我还保守了一点)的企业都会使用这种方式来呈现和解释自己的人效。陈述终了,一般还会加上一句“我们很早就开展人效管理工作了,我们的人效是非常优秀的。”听到类似呈现以后,我们一般也就笑笑,不再继续对话。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的“坐标”不同,没法讨论。

 

要谈人效,必须有对标数据,不能仅仅看自己的数据。如果关起门来看自己,你把自己描述得多优秀都可以,但这种自嗨没有意义。

 

我认为,企业如果要客观评价人效,行业数据必须参考。这里,我们一般取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,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,他们的数据更有意义。一方面,纳入全行业样本显然不现实,另一方面,对标先进是行业发展的动力。

 

以下行业数据都有参考意义:

 

1、行业标杆企业的人效静态水平,高中低人效的分布结构是怎样的。如果我们认为人效代表企业的竞争力,那么,请把您的企业的人效算出来,放到行业里去比较一下,看看自己有没有处于头部,有没有达到基本竞争力的要求,一目了然。

 

2、行业标杆企业的人效动态水平,总体趋势是人效提升还是下降。有些企业说自己人效下降是行业因素,不对呀,人家行业整体并没有下降呀,或者行业下降10%,您的企业下降30%,这能叫行业因素吗?

 

3、行业标杆企业中,哪些人效指标拉开了竞争力的差距。把人均营收、人均利润、人工成本投产比、人工成本报酬率等指标的分布结构拉出来,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行业里,有些指标是大家差距不大的,但有些指标却是差异巨大。一个行业里必然有头部,头部企业都无法拉开指标差距,大概率说明这是行业现状,很难逾越。关注这类人效指标的意义不大,保持不掉队即可。但是,有些指标却很容易拉开差距,这是企业发力做效率的关键,务必作为重点人效指标来关注。相比起来,不少企业算了一系列的人效指标,选择最好看的来呈现,这不是自欺欺人吗?

 

4、重点标杆企业的人效发展路径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重点标杆企业之所以成为标杆,这意味着他们发展历程有代表性,其人效发展历程自然也有代表性。换言之,人家的考卷您再做一遍,也不一定能有人家的成绩。所以,人家犯过什么错,有过什么经验,都可以深度分析一下,而后作为自己实施人效管理工作的参考。

 

5、行业标杆企业的财效指标。很多HR没有理解,人效指标不是孤立的,它影响财效指标,也受财效指标的影响。所以,要分析人效,不能仅仅看人效,一个企业在销售、管理、研发等费用上的投产比,很大程度揭示了人效的前景。人效管理是量体裁衣,设置的目标要让人“跳起来,摸得着”。如果企业的财效水平本来就是行业下游,但还强行要求人效水平达到行业上游,说实话,这有点无厘头。

 

6、……

 

穆胜咨询一直聚焦于人效管理领域,我们也深知数据是人效的灵魂。

 

从2020年开始,我们就每年发布泛行业人效研报,但由于研究对象是泛行业,我们对于人效指标的计量只能采用“刻度法”,更多是揭示人效的规律,如“智力密集型行业的人效水平是不是天然较高”等。至于数据方面的意义,主要是体现在人效的驱动因素指标,队伍类指标和职能类指标。例如,我们会披露企业员工的平均融入期和倦怠期,还会披露企业绩效考核的激励真实指数。这类指标有泛行业普遍规律,不太需要按行业进行细分,对于所有企业都是有价值的。

 

 

但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也不断收到来自企业的需求,他们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行业人效数据。于是,我们从2023年起,开始基于行业头部企业的财报数据,发布行业人效研报,涉及了互联网汽车零售环保等十余个行业,研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。这一部分补齐的人效数据,相信会帮助到真正想要开展人效工作的企业。

如果您的企业刚开始接触人效,我建议您上手一份泛行业人效研报,以便掌握人效规律,对标队伍和职能类指标。即使人效工作不能完全开展起来,人力资源工作的对标依然是有价值的。

 

如果您的企业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人效工作,那么,我建议您上手一份行业定制人效研报,因为,在这个阶段评价自己的人效水平还不看行业数据,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。

创建时间:2024-03-06 11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