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界传媒CEO周云成:跟随管理学家的星光

《商界》与陈春花、彭剑锋、穆胜三位老师,是老相识了。从最开始的慕名约稿,到合作策划专题,再到如今这本书,针对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本质进行系统探讨,十多年里,《商界》与这三位代表中国管理学顶级水平的学者之间,有对话、有碰撞、有互补,更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愿望。那就是,借助媒体、出版平台,将中国优秀的商业管理理论和实践,介绍给我们的读者,以及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和生意人。

 

正如本书引述的古典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,“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”。管理学发展到今天,历经了多个世纪,并根据不同的商业文明,不断地适应和变化。在《商界》近30年的商业观察中,我们的焦点之一,也始终关注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,即中国企业的管理学发展上。无论是陈春花老师,还是彭剑锋和穆胜老师,都分别在《商界》不同的平台,探讨过管理学某些侧面的诸多问题和解决办法,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书册中的繁星。

 

显然,星光照不透组织管理学越来越善变的迷雾。商业的发展,商业文明的进步,必然会带来组织管理的发展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,商业环境从粗放到精细化,组织管理从苏式到美式,再到日式、德式,始终在寻求适合自身文明和商业发展变化的模式。中国企业从国企的科层结构,到现在私企主导的扁平化、去中心化等不可胜数的组织管理创新,始终缺少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主线存在。

 

特别是来到数字化时代,组织管理新理论的提出速度,远远超过了消化的速度。我们希望对星光做一次聚焦,聚焦在数字化时代,最引人瞩目,也最让企业头疼的组织的本质变化,让三位顶级学者,不仅坐而论道,而且更要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和解决新时代中组织管理的底层嬗变,穿透管理学在数字化时代进化的迷雾。

 

陈春花老师无需赘言,无论是她在管理学理论的造诣,还是在企业中的理论实践,都达到了巅峰,毫无疑问代表了管理学中国化的实践者和践行者。她在商业实践和理论上留下的丰碑,是这个不确定年的宝贵财富,必将影响深远。

 

彭剑锋老师同样是一位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合璧的代表性人物。除了教授的身份本身,他更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咨询研究工作,为本土咨询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,不仅缔造了一个行业,更赋能了大量的企业。一本《华为基本法》成为了万千企业组织管理学习和模仿的圭臬。

 

穆胜老师可谓是中国管理学新生力中最耀眼的一人,蹿升速度之快,体系之成熟,以我目力所及,无人能出其右。他不仅在商业模式、战略管理、组织管理、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度研究和实践,更将在这些领域广博的见识力透于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。他的“平台型组织”和“人效管理”概念,已成了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两座高塔,引领了若干顶级企业的先锋实践。

 

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本质未曾有学者真正的触及,且现象、理论与实践是不同的外在表征。我们籍这三位横跨学术、商业、咨询三界的管理学大咖在同一问题下,不同视角,不同观点的碰撞,想以本书回答数字化时代中,组织管理学的这4个核心问题:

 

1.数字化时代,组织转型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在近几年的商业观察中,《商界》秉承“集商界经营之道,看商界丰富人生”的办刊宗旨和理念,发现几乎每年管理和组织学新名词层出不穷,大有理论“内卷”的态势。新理论大行其道的原因,是传统组织管理学理论失效,还是数字化时代,需要更能精确制导和打击的理论,应对越来越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商业模式?这是一个尚未被广泛关注,却回归到了组织管理学转型的本质的问题。

 

2.组织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华为、海尔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小米、字节跳动等,我们几乎能从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中,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组织管理模式。或者说,任何组织形式,都有成功的案例。所以说,组织的本质,是组织本身,还是组织的能力?

 

3.组织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,是个老命题,但在《商界》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,却发现,这个老命题遇到了新问题。许多企业为数字而数字,把希望寄托在单纯的数字化解决人力和管理成本,却很容易陷入数字化的迷局中。所以,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本质,是什么?

 

4.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当下,大量90后、00后新生代员工涌入职场,让60后、70后等传统组织者,很头痛。他们个性十足,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水平,但是却“不好用”。人性的变化,呼吁新的组织管理模式。无论何种组织管理模式,最终都希望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待定双向奔赴。如何让新生代员工奔我而来,为我所用?

 

在这本书中,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,更可见三位学者思维风暴中,所延展出的其他衍生问题的思考和解答。比如,应对目前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,企业需要怎样的底层逻辑;又比如,用什么样的管理和组织思维,来应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周期……

 

其实,我更愿意三位称为“管理学家”。

 

在我从事商业观察的漫长职业生涯里,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“家”的明确标准——要达到这个境界,他们必须能用自己原创的理论体系解释现象,还能得出比其他人更加深邃的洞见,他们不屑于用一个个的新概念或信息爆点来搅动流量,而是扎扎实实地修建自己的大厦。他们万变不离其宗(自己的理论体系),但又能每每给人新意。在我的眼中,陈春花、彭剑锋和穆胜三位老师,一定可以称得上“管理学家”。

 

这个浮躁的时代充满迷雾,概念太廉价,理论满天飞,但绝大多数人更像是“管理作家”,而不是“管理学家”。要穿越迷雾,我们只需跟随“管理学家”的星光。

 

创建时间:2023-07-07 11:53